WFU
顯示具有 便通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便通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4月11日 星期四

小孩長期便秘,可能是巨結腸嗎?



便秘和巨結腸的同時發生不算少見,但在繼續說明之前,大家需要先了解「巨結腸」代表的意義是什麼。

巨結腸就如字面上的意思,指大腸變得很巨大,多數的原因為出口阻塞,可能是便秘、腫瘤、狹窄、發炎等等。

巨結腸是臨床中觀察到的狀況,不算是一個確切的疾病。

當小朋友排便不順,便便就會堆積在大腸中將腸道撐大,而擴張的大腸又堆積更多的糞便,便秘變得更嚴重,形成惡性循環,這算是後天性的巨結腸。

而大部份的家長擔心的是先天性巨結腸,以下將就這一個先天性巨結腸說明。


先天性巨結腸,赫普隆氏症(Hirschsprung disease)


其原因為遠端大腸及直腸缺乏神經結細胞,沒了有這種細胞的幫忙,受影響的腸道無法放鬆讓便便通過,而造成排便出口阻塞,近端的腸道因阻塞而擴張,形成了巨大的結腸。

由於這種情形是從胚胎發育時開始的,稱之為先天性巨結腸。


除了便秘,還會有什麼症狀?


先天性巨結腸的特別在於,它是因為大腸直腸無法放鬆造成的功能性阻塞,而不是因為物理性壓迫造成的管路不通,所以有些小朋友仍然能夠解便,造成診斷的時間相對較晚。

只是當堆積的便便愈多,大腸就會撐得更大,處理上會相對麻煩。

在新生兒時期,可能出現的情形胎便解出的時間延遲、肚子脹、嘔吐,大一些的小朋友則以長期便秘是最常見的。

除了便秘,先天性巨結腸讓人擔心的是腸炎,發生的機會是明顯較高的,而且有時會相當嚴重。


要如何確定是先天性巨結腸呢?


當臨床上懷疑先天性巨結腸症時,會做大腸攝影。

一般來說直腸會比乙狀結腸大,但在這些小朋友,我們會發現乙狀結腸反而是最大的部份。這段由大(乙狀結腸)變小(直腸)的部份,稱為過渡區 (transition zone) ,這段也是有神經結及沒有神經結腸段的交界處。

大腸攝影做為結構上的判斷,如果將來需要手術時,可以藉此了解需切除腸段的長短。

確定診斷需要肛門切片,檢查神經結細胞。

如果小朋友小於一歲,可以直接在門診進行抽吸切片(suction biopsy);但如果小朋友年紀較大,比較難配合,且抽吸切片的標本大小也可能不足以診斷,所以需在麻醉下進行切片手術,術後即可回家。


分類


根據受影響的腸道部份,先天性巨結腸症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 短段:最常見的一種,影響範圍大約在乙狀結腸至直腸附近。

2. 長段:影響範圍包括部份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及直腸。

3. 全結腸:全部的大腸及部份遠端小腸均無神經結細胞,少數的病例影響範圍擴及大部份的小腸 (extensive total colonic aganglionosis),可能造成短腸症。

4. 極短段:這是很少見的一類,只影響到肛門以上幾公分內,這個診斷其實相當有爭議,醫學界尚未有共識,和自發性便秘以及肛門弛張不能(anal achalasia)很難區分。


僅有少數或是不成熟的神經結細胞,算是先天性巨結腸嗎?


先天性巨結腸的定義為完全沒有神經結腸,且特定酵素活性及神經纖維發育是不正常的;當切片檢查告訴我們有少數或是不太正常的神經結胞,這稱之為先天性巨結腸變異型(variants of Hischsprung disease)。

目前醫學上對於這一群疾病種類尚未完全了解,只知道其便、腹脹之表現,和先天性巨結腸非常類似。現今對於變異型的治識共識為藥物治療,不建議以手術作為第一線的選擇


治療


手術將無神經結的腸段(包含過渡區)切除為主要的方式,將有正常神經結細胞的腸段接到肛門,不過在手術前需視狀況給予準備 。

當小朋友有腹脹、腸炎的狀況,需要先給予抗生素及補充足夠的水份;如果有便秘,則需給予灌腸或是使用軟便劑、瀉藥,其目的在於每天將便便排乾淨,讓腸道裡的黏膜恢復健康,減少術後併發症的發生。


需不需要先作人工肛門(造瘻口)?


這需要視小朋友的狀態而定。

短段的小朋友,大部份在術前可以經由灌腸將大便排出,可以直接進行重建手術。

而長段及全結腸的小朋友,大部份以不明原因腸阻塞或嚴重腸炎來表現,且無法以灌腸將大便排出,因此需要暫時性的人工肛門。


何時適合進行重建手術?


手術適合的時機有幾個重要的條件,大腸能夠規律每天排空,讓腸道本身是沒有發炎、健康的;小朋友也需要處於正常的營養狀態。

如先前提到的,大部份短段的小朋友,能夠以藥物或灌腸達到這些條件,能夠在短期進行重建。

全結腸的小朋友重建手術不宜太早,因為在術後會排便非常多次,造成相當難處理的屁股皮膚缺損甚至潰爛。

因此辛辛那提兒童醫院希望在3歲以後能夠控制解尿之後再進行重建,就是因為當大小便混在一起時,尿布疹會更棘手。

如欲在年紀較小時接受直腸拖出手術,則必須學會一天至少幫小朋友進行至少兩次的腸道灌洗。



聯絡我們


chinhungwei@yahoo.com.tw


2017年11月26日 星期日

讓排便順暢且乾淨:腸道管理

作者:魏晉弘


什麼是腸道管理?


腸道管理簡單來說,就是管理自己的腸道排便功能,不會受到排便問題的影響。

對於便秘但是控制能力好的小朋友,給予藥物幫助排便;對於無法控制的小朋友則給予灌腸。

因此在治療前,需要做詳細的資料及檢查,之後才能了解小朋友是不是有排便控制的能力。


哪些人可能需要腸道管理?


  • 無肛症及泄殖腔異常
  • 先天性巨結腸
  • 脊柱裂
  • 脊椎腫瘤、外傷


如何進行腸道管理?


不論是藥物還是灌腸,沒有任何一種神奇的劑量可以適合每位小朋友,因此,整個流程都是以「嘗試與錯誤」的方式,量身為每位小朋友找出最佳的配方。


藥物


針對便秘的小朋友,一般先給予軟便劑,但軟便劑有時無法解決便秘,需要給予便通樂(sennoside)來刺激大腸蠕動。

我們會教家長如果觀察大便的型態、用藥後小朋友的反應,以及學習記錄排便日記,再以X光來確認大便是否有排乾淨。

慢慢地家長就能了解哪一種便便才是有解乾淨,小朋友也可以養成正常排便的習慣。

當出現便秘的情形,建議儘早解決。大便長期堆積在腸道中,會使大腸愈來愈大,失去蠕動的功能,便秘會更嚴重,小朋友也會更難過。


什麼時候應該考慮灌腸?


這些小朋友基本上在嬰幼兒時期都是很快樂的,因為其他小朋友也都是穿著尿布,彼此不會有差別。

當他們開始上學,同學們都不需要尿布而他們仍穿著尿布的時候,問題就產生了,同儕的嘲笑、排斥及歧視會帶來了嚴重的心靈創傷。

如果小朋友到達上學的年紀時但還無法控制排便,這時有兩個選擇,讓小朋友多留在家一年練習排便控制,或是灌腸。

我們建議在3歲以後需要考慮灌腸。因為在這個年紀之後,大部份的小朋友都不需要尿布。

何時開始腸道管理計畫是由每個家庭自行決定的,我們的目標就是希望小朋友在學校時可以穿著一般的小內褲而不會被同學取笑。


灌腸


教導患者或家長每天一次大腸灌洗,及在兩次灌腸之間減少大腸的蠕動,以保持全天24小時內裡的清潔。

第一步是大腸攝影,這個檢查非常重要,可以告訴我們小朋友的大腸是屬於哪一類型。如果是巨大腸子,就需要效果較強的灌腸;相反地,灌腸的量就會少一些。

我們使用的灌腸液主要是甘油及生理食鹽水。甘油用來刺激大腸蠕動,主要組成為生理食鹽水,可以避免電解質異常的問題。

每位小朋友的狀況都不儘相同,因此需要根據個別情形調整配方,同樣是以「嘗試與錯誤」的方式進行。

一般來說需住院5~7天,這期間每天都需接受訪視及腹部X光,來觀察大腸中殘留大便的位置及數量,以及是否有滲便在內褲上,然後可以決定是否要調整治療的方式、飲食配合或是藥物。


為什麼已經灌腸了,還會有意外?


如果又發生便在褲子裡的意外,這代表小朋友的習慣可能改變了,需要再重新評估情形。

第一個問題是灌腸是否仍然有效嗎?足夠將大腸裡的大便清乾淨嗎?因此需要了解大腸裡還有多少大便。門診前一天先不用灌腸,門診前灌完腸後就可以到門診照 X光。

如果在灌腸之後大腸裡還有很多大便,那就需要調整灌腸的配方; 如果大腸是乾淨的,可能就是因為大腸蠕動變快,所以需要一些藥物使之變慢。

另外,要注意大便的性狀,如之前所說的,當大便在大腸裡的時間愈久,就會變得愈硬愈黏,因此需要小心評估大便的量及性狀。

在一些特殊場合或飲食,會影響腸蠕動較快的小朋友,相同地,搬家、父母離婚及轉學也都可能影響蠕動速度。

對一些青少年來說,某些事件是可預期的,如考試或壓力,在這些情形下,在考試前一天可以給予一些藥物來減緩大腸的蠕動。

有時病毒感染造成的拉肚子,大腸蠕動速度飛快。雖然灌乾淨後,大便很快的又跑出來了。這時,停止灌腸,待在家中,等到48小時沒拉肚子之後再開始灌腸。


灌腸會有副作用嗎?


腸道管理在國外已經施行10年以上,目前為止尚未發現因灌腸所產生的不良反應。

但是我們觀察到了許多好處,小朋友能夠自由自在的從事想要的活動,包括了體能性的運動;而家長的精神能夠得到足夠的放鬆,不用整天擔心來自學校的電話了。

目前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的研究報告指出,長期灌腸可以讓原本蠕動功能不佳的大腸,恢復正常的蠕動。


什麼時候可以停止灌腸?


能夠自行解便、控制排便是每位家長的期待,這也是我們常常被問的問題。

如果小朋友的異常是癒後不佳的,停止的困難度很高;如果小朋友是癒後良好的異常,將來有較高的機會可以不需灌腸。

不過在嘗試改變之前需要符合一些條件:

  • 能夠憋住灌腸液5~10分鐘以上,這代表括約肌有足夠的力量給我們充裕的時間去找廁所。
  • 能夠藉由灌腸完全乾淨,且有能力評估大便的量及性狀。
  • 能夠合作,了解他自己的問題而且積極地配合新的嘗試來解決問題。
  • 了解如果新的嘗試沒有成功,可以再回到灌腸確保小朋友的乾淨。




要如何停止灌腸?


寒暑假是最好的時機,因為這時他們可以留在家裡來嘗試新的方式。下列幾點需留意配合:

  • 試著停止灌腸時,小朋友需要留在家並且減少社交活動。
  • 規律的飲食種類及進食時間,利用胃結腸反射(gastrocolic reflex),來幫助我們預測排便的時間。
  • 小朋友在每一餐之後必須固定去上廁所。
  • 必須整天都提高警覺,學著去分辨即將排便的感覺。
  • 在幾天或幾週後,小朋友及家人可以決定他們是否想要繼續新的方式或者是回到灌腸。



有什麼方式可以讓灌腸更簡單嗎?


有! 馬龍手術(Malone procedure)。

大部份的小朋友可以藉由灌腸來享受良好的生活品質,然而當他們慢慢長大,很多會覺得不方便,覺得父母親侵犯了他們的隱私。小朋友是可以自行進行灌腸,但相較為困難。

馬龍氏手術是換一個灌腸的路徑,將闌尾連接到肚臍,並且製造一個防止大便逆流外滲的系統,可以從這進行灌腸而腸道中的內容物不會從肚臍滲出。

小朋友可以從肚臍的造瘻口放入小管子,自行在馬桶上進行灌腸,灌腸液從大腸的起點進入腸道,對小朋友是非常容易且舒服的。


聯絡我們


chinhungwei@yahoo.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