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9年4月11日 星期四

小孩長期便秘,可能是巨結腸嗎?



便秘和巨結腸的同時發生不算少見,但在繼續說明之前,大家需要先了解「巨結腸」代表的意義是什麼。

巨結腸就如字面上的意思,指大腸變得很巨大,多數的原因為出口阻塞,可能是便秘、腫瘤、狹窄、發炎等等。

巨結腸是臨床中觀察到的狀況,不算是一個確切的疾病。

當小朋友排便不順,便便就會堆積在大腸中將腸道撐大,而擴張的大腸又堆積更多的糞便,便秘變得更嚴重,形成惡性循環,這算是後天性的巨結腸。

而大部份的家長擔心的是先天性巨結腸,以下將就這一個先天性巨結腸說明。


先天性巨結腸,赫普隆氏症(Hirschsprung disease)


其原因為遠端大腸及直腸缺乏神經結細胞,沒了有這種細胞的幫忙,受影響的腸道無法放鬆讓便便通過,而造成排便出口阻塞,近端的腸道因阻塞而擴張,形成了巨大的結腸。

由於這種情形是從胚胎發育時開始的,稱之為先天性巨結腸。


除了便秘,還會有什麼症狀?


先天性巨結腸的特別在於,它是因為大腸直腸無法放鬆造成的功能性阻塞,而不是因為物理性壓迫造成的管路不通,所以有些小朋友仍然能夠解便,造成診斷的時間相對較晚。

只是當堆積的便便愈多,大腸就會撐得更大,處理上會相對麻煩。

在新生兒時期,可能出現的情形胎便解出的時間延遲、肚子脹、嘔吐,大一些的小朋友則以長期便秘是最常見的。

除了便秘,先天性巨結腸讓人擔心的是腸炎,發生的機會是明顯較高的,而且有時會相當嚴重。


要如何確定是先天性巨結腸呢?


當臨床上懷疑先天性巨結腸症時,會做大腸攝影。

一般來說直腸會比乙狀結腸大,但在這些小朋友,我們會發現乙狀結腸反而是最大的部份。這段由大(乙狀結腸)變小(直腸)的部份,稱為過渡區 (transition zone) ,這段也是有神經結及沒有神經結腸段的交界處。

大腸攝影做為結構上的判斷,如果將來需要手術時,可以藉此了解需切除腸段的長短。

確定診斷需要肛門切片,檢查神經結細胞。

如果小朋友小於一歲,可以直接在門診進行抽吸切片(suction biopsy);但如果小朋友年紀較大,比較難配合,且抽吸切片的標本大小也可能不足以診斷,所以需在麻醉下進行切片手術,術後即可回家。


分類


根據受影響的腸道部份,先天性巨結腸症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 短段:最常見的一種,影響範圍大約在乙狀結腸至直腸附近。

2. 長段:影響範圍包括部份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及直腸。

3. 全結腸:全部的大腸及部份遠端小腸均無神經結細胞,少數的病例影響範圍擴及大部份的小腸 (extensive total colonic aganglionosis),可能造成短腸症。

4. 極短段:這是很少見的一類,只影響到肛門以上幾公分內,這個診斷其實相當有爭議,醫學界尚未有共識,和自發性便秘以及肛門弛張不能(anal achalasia)很難區分。


僅有少數或是不成熟的神經結細胞,算是先天性巨結腸嗎?


先天性巨結腸的定義為完全沒有神經結腸,且特定酵素活性及神經纖維發育是不正常的;當切片檢查告訴我們有少數或是不太正常的神經結胞,這稱之為先天性巨結腸變異型(variants of Hischsprung disease)。

目前醫學上對於這一群疾病種類尚未完全了解,只知道其便、腹脹之表現,和先天性巨結腸非常類似。現今對於變異型的治識共識為藥物治療,不建議以手術作為第一線的選擇


治療


手術將無神經結的腸段(包含過渡區)切除為主要的方式,將有正常神經結細胞的腸段接到肛門,不過在手術前需視狀況給予準備 。

當小朋友有腹脹、腸炎的狀況,需要先給予抗生素及補充足夠的水份;如果有便秘,則需給予灌腸或是使用軟便劑、瀉藥,其目的在於每天將便便排乾淨,讓腸道裡的黏膜恢復健康,減少術後併發症的發生。


需不需要先作人工肛門(造瘻口)?


這需要視小朋友的狀態而定。

短段的小朋友,大部份在術前可以經由灌腸將大便排出,可以直接進行重建手術。

而長段及全結腸的小朋友,大部份以不明原因腸阻塞或嚴重腸炎來表現,且無法以灌腸將大便排出,因此需要暫時性的人工肛門。


何時適合進行重建手術?


手術適合的時機有幾個重要的條件,大腸能夠規律每天排空,讓腸道本身是沒有發炎、健康的;小朋友也需要處於正常的營養狀態。

如先前提到的,大部份短段的小朋友,能夠以藥物或灌腸達到這些條件,能夠在短期進行重建。

全結腸的小朋友重建手術不宜太早,因為在術後會排便非常多次,造成相當難處理的屁股皮膚缺損甚至潰爛。

因此辛辛那提兒童醫院希望在3歲以後能夠控制解尿之後再進行重建,就是因為當大小便混在一起時,尿布疹會更棘手。

如欲在年紀較小時接受直腸拖出手術,則必須學會一天至少幫小朋友進行至少兩次的腸道灌洗。



聯絡我們


chinhungwei@yahoo.com.tw